欢迎您访问福建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串讲笔记 >

自学考试《公共关系学》考前串讲资料:第四章公众心理与行为

2015-05-12 11:10来源:福建自考网
第四章  公众心理与行为
1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知觉只限于当前在脑中呈现事物的整体印象。而认知到事物的一定意义,则是思维起的作用
3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
4在知觉过程中,由于某些客观事物在相互对比中有的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对特点,致使我们去知觉它
5为了提高公共关系工作的效率,在公共关系传播中经常要考虑让知觉对象本身具有明显而突出的特征,使公众容易从环境中分出而产生知觉
6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征,并在它们的对比作用中加强这种差别。在同一时间的知觉过程中,人们清晰感觉到的几个事物,成为知觉对象,而模糊感知到的其他较多的事物则成为对象的背景。如果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就越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7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也能把若干事物组合成一个整体作为知觉对象
8需要是人对客观现实的需求的主观反映,而动机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激励着主体采取行动的内隐性意向,二者密切相关
9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指热切地追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外观性意向
10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1气质只要是受神经过程的特性决定的行为特征,它往往与性格交织在一起。气质行为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典型类型
12经验知识是指个体过去通过认知积累的、与当前知觉有关的经验知识。它们以信息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并形成信息系统
13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常见的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②近因效应(即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③晕轮效应(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片面知觉)④定型作用(即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也称“刻版印象”)
14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需要五层次理论,并于1954年在其名著《动机与人格》中作了进一步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②需要是有层次的③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的
15需要的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是人类为了维持其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也是需要层次的基础)②安全的需要③社交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16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当一种需要满足以后,一般地说它就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于是,其他需要就开始发生作用。但不能认为某一层次的需要必须完全满足之后,下一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优势。
17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比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等
18态度反映的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9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①认知,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认知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整体了解和评价,特别是对对象的价值评价,这是态度形成的基础②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③意图,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20态度的特性:①态度的社会性②态度的针对性③态度的协调性④态度的稳定性⑤态度的两极性⑥态度的间接性
21态度的改变可分为两种:①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指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其方向不变②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指以新的态度取代旧的态度时其方向改变了
22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社会因素(是指社会上各种事物,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②团体因素(包括一定的信仰,目标,组织形式,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成员与团体的关系等,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客观因素)③宣传因素(是指在宣传过程中由宣传者的威信,宣传内容,宣传方式方法等结合成为一种客观的说服力,影响着被宣传者有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④个性因素(包含个性倾向性因素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因素)⑤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23个人与团体的关系越密切,在团体中的地位越高,其归属感就越强。那么团体就越能对他施加影响,使他形成有关的态度,而改变不相适应的态度;反之,个人与团体的关系越疏远,就越难对他施加影响,直至他脱离团体,重新改变和形成态度
24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因素
25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
26一个对某问题享有盛誉的人总是比无声誉的人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霍夫兰认为声誉的最主要成分是专门知识和超然的态度
27流行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了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即所谓的“一窝蜂”现象
28流行有三方面的含义:①流行是人们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随从和追求,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②流行是有相当多的人去随从和追求某种生活方式③流行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过了一定的时间便不再流行
29时髦是流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它在一定时间内受人赞许而且经常发生变化,它也包含对某些被认为有待改进的行为规范的叛逆。“追星族”、“发烧友”之类的表现是一种时狂。
30流行的特点:①新奇性(最显著的特征)②时效性③周期性④两极性
31人们追求流行的五种类型:①先驱者②早期采用者③前期追随者④后期追随者⑤落伍者
32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①从众与模仿②求新欲望③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④追随流行有个别差异
33流言是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根据,而在人们中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虚假信息。流言的类型:愿望流言(反映人们某种要求、期望、为实现的梦想以及为满足的要求。愿望流言是凭常识就能推测到这些流言将被有目的地、故意地传播给宣传对象)②恐怖流言(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恐怖情绪,这种流言常见于社会紧张时期以及人们对某些事物产生明显的恐怖和悲观绝望的时候)③攻击流言(与恐怖流言相似,一般产生于社会紧张时期,通常起因于群体之间的矛盾,其作用在于制造分裂)
34留言内容的变化一般经过三个阶段:一般化(是指将流言内容压缩到只剩下有价值的若干具体细节,使流言越穿越变得简略而扼要,遗漏掉许多其他的细节)②强调(是指突出某些具体细节)③同化(是指流言的接受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需要及态度等主观因素来理解流言的内容,凡是他认为合乎逻辑的部分就接受下来,同时凭自己的想象对它进一步加工即“添油加醋”之后再广为传播。最后往往把流言套到某个对象身上对号入座,使流言内容与原来的事实相距甚远)
35留言内容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记忆上的偏差所致
3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立了“留言诊所”;20世界60年代,流言控制中心作为一个同流言进行斗争的机构获得了发展;1967年芝加哥成立了“流言论所”;60年代后期,美国各地相继成立了流言控制中心;到1947年,美国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共有36个流言控制中心在活动
37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是人们彼此间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38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舆论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①必须有一个问题②必须有多数个人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③在这些意见中至少要有某种一致性④这种一致的意见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
39舆论的特征:①舆论作为一种公众的意见,当然是为多数人赞成与支持的②舆论总是涉及社会的安宁与幸福的问题③舆论本身含有合理性④舆论是有效的⑤舆论一般不是政府的意见,若是政府的意见,就会以政府的公告、宣言、政策等形式出现
40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①作为舆论对象的人或事件②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③作为舆论现象本身的意见
41舆论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①社会事件②社会问题③社会冲突④社会运动
42舆论主体者的公众,具有以下的特点:①有共同话题②参与议论过程③自发性与松散型④有一定的层序性
43美国舆论学者艾尔贝格分析了意见与态度的关系,认为意见是态度的语言表达,而任何一种意见,都包含了三种成分:①认识成分②情感成分③意志成分
44舆论的作用:①舆论的制约与监督作用②舆论的鼓动作用③舆论的指导作用
45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荣辱、平等这些观念的理解和轻重主次之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
46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因素:①个人的成就感、事业心②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③周围环境、生活条件的影响④对目标的接近程度
47团体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的,并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它是具有共同目标的一种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集合体
48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以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俗称“随大流”。从众行为的主观原因是不愿意被孤立;从众行为的客观原因是外来的影响和压力
49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向相反的方向探索。
50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就是阐明人们的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林在其专著《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中首次提出。
51所谓自由行为,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在某一时期他有一套可供自己选择的行为,这套行为中任何一种行为在什么时间发生都可以由自己决定,所以称为自由行为
52布林认为,心理抗拒的强弱是由以下因素决定:①对自由的渴望②对自由剥夺的威胁③自由的重要程度④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
53“名人广告”、“名流公关”利用了知觉偏见中的晕轮效应
54属于心理定势具体表现的知觉现象是: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晕轮效应
上一篇:自学考试《公共关系学》考前串讲资料:第三章公共关系对象

下一篇:自学考试《公共关系学》考前串讲资料:第五章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