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串讲笔记 >

2018年福建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第二讲(8)

2018-11-06 16:21来源:福建自考网
  2、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先说个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鸡,就是先有蛋。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呢?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鸡,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而是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形态的。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立统一”,解决了这个问题。
  传统的那种思维方式,叫做“知性思维”,也可以叫做“形式逻辑思维”,用这种思维考虑问题,就不可避免会陷入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的两难处境、得出自相矛盾的、混乱的答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个著名的二论背反(也就是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就是:他的两个相反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指出这个问题。他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理性不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黑格尔则反对康德的不可知的观点,他提出,如果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就不会陷入矛盾、混乱。这就是辩证法。
  与辩证法相对的那种“知性思维”,则被恩格斯叫做“形而上学”。列宁、毛泽东,也沿用了这个用法,所以,中国的政治课本上,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依然是第二种解释。不过,现在学界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时,一般是采取第一个含义。
  “实证阶段”,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段,人类只观察各种现象,并找出各种现象之间在某个时期或过去可能存在的经常联系。他不想找出事情的缘由,而只是想找出支配各种现象的规律。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所以,这一阶段的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为此,孔德认为,人类知识从神学时代到形而上学时代,进而到实证时代是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相互联系,有序科学的等级体系发展的过程。
 
上一篇:2018年福建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第二讲(7)

下一篇:2018年福建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第二讲(9)